历史微声悟
1960年,斯诺专访毛泽东,问他——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?毛泽东说——那是1935年的长征途中,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。
为什么毛泽东会把这阶段经历称作最黑暗的日子,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详细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,看一下毛泽东到底经历了什么。
毛泽东和张国焘是老相识了,两人都是中共一大的参与者。张国焘的起点本来高于毛泽东,他出身北大,在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,又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联络员,中共一大上,他成为三人委员会的一员,担任组织委员。而当时毛泽东只是一名书记员。
中共三大的时候,张国焘由于反对和国民党合作而失去中央支持,毛泽东则因为前期突出的宣传、组织工作,取代了张国焘的位置。
随后,张国焘去苏联,回国后参与南昌起义,后又到鄂豫皖根据地;而毛泽东则发动秋收起义,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。
是长征,让两人注定有一次汇合与分裂。
毛泽东在长征途中,逐个折服了张闻天、博古、王稼祥等人,于遵义会议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。
拿回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,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一处,借以缓解中央红军的疲惫困顿,增加战斗力。这一路被蒋介石围追堵截,毛泽东实在是太难了,红军官兵上下都对会师有着强烈的渴望。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毛泽东的至暗时刻有高光时刻的对比才更有了巨大落差。懋功会师就是高光时刻,也是至暗时刻的开启。
毛泽东刚刚翻越夹金山,就和红四方面军接上了头儿,张国焘回电毛泽东——在懋功方向迎接中央红军。这真是天大的喜讯!
1935年6月17日,毛泽东收到张国焘的电报,还没见面,张国焘就对毛泽东的北上路线表示反对,提出向西南荒凉之地发展的设想。毛泽东刚刚有些舒缓的心情,又埋下一丝隐忧。
这封电报开启了两人之间费心耗神的拉锯战,让毛泽东倍受煎熬。
会师之前,八天时间里,两人四度电报往返,对下一步战略方向反复讨论,张国焘最后对北上方案不再坚决反对,但是又提出先西进青海,再东进陕西。毛泽东隐隐感觉张国焘另有所图,心里轻松不起来。
6月25日,懋功两河口附近一个叫抚边的村庄,见证了毛泽东和张国焘的汇合。神情憔悴的毛泽东、衣衫褴褛的红一方面军和威风八面的张国焘、军容整齐的红四方面军,形成鲜明对比。
大雨中,张国焘、毛泽东两人拥抱在一起,红军战士欢声雷动,泪雨倾盆。但是会师的喜悦,却掩盖不住毛泽东心中越来越多的焦虑。
毛泽东听到红四方面军高喊“热烈欢迎张主席!”,一时不明白张国焘是什么“主席”。随后才知道,张国焘自命“西北联邦政府”主席,这个“联邦”明显和苏维埃政府的调子不一样。
接下来的欢迎酒宴上,张国焘开始摸中央红军的底牌。
张国焘问——中央红军还有多少人马,怎么也得五万吧?
毛泽东没有做声,周恩来谨慎地回答——也就三万吧!红四方面军呢?张国焘轻描淡写地说——十万!
其实,当时张国焘手中人马在八万左右,毛泽东则只有不到两万。双方都在夸大自己的实力。
毛泽东大口吃着辣椒,讲出了那个著名的“能吃辣椒才能革命”段子,博古则给予反驳以增加谈资。在丰盛的鸡肉牛肉大餐面前,张国焘和毛泽东都有意回避着战略分歧和军力差距,刚刚紧密拥抱的两人,感到了相互的隔阂。
但是,红军向何处去,是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第二天上午九点,召开两河口会议,双方公开讨论行动方案,毛泽东的北上方案得到大多数人支持。确定了向北进攻,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目标,首战就是“松潘战役”,必须取胜打开北上通道。
会后,张国焘并没有立即行动。毛泽东多次主动上门商谈,但每次都是以大吵一顿而结束。更让毛泽东恼火的是,张国焘开始挖墙脚了。
张国焘请聂荣臻和彭德怀吃饭,又派黄超给彭德怀送去牛肉和大米。陈昌浩也受命和聂荣臻、林彪等人谈话,一面打听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的情况,一面游说南下方案。林彪就被忽悠得差点站到张国焘那边儿,和聂荣臻为北上和南下拍着桌子争吵。
毛泽东看在眼里,忍在肚里,还要顾全大局,在6月29日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,陈昌浩、徐向前为军委委员。两个方面军分为三路,两军建制不动。这样一来,耽搁了四天,红军才开始向北开拔。
毛泽东跟着左路军经过两天艰苦行军,到达抚边北120里的卓克基。前方战报雪片般飞来,催促各方按照作战方案及时到位,但是实际推进极其缓慢。
毛泽东心急如焚,但又不得不面对军队粮绝的困境,暂时停止前进——组织打粮。
7月6日,带慰问团去红四方面军的李富春,发来一封电报,让毛泽东心里又一沉。李富春说,张国焘表示要先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,提出让徐向前为副总司令,陈昌浩为总政委,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,还要让更多的红四方面军干部进入军委。李富春提醒毛泽东早做准备。
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,第一次有人向中央要权(周恩来语)。
7月9日,毛泽东进入芦花地区,张国焘的电报到了,当然和李富春提前告知的一模一样。电报“请中央政治局速决速行。并希立复!”
省一级要求中央改组,并提出“组阁人选”,而且要求“立复”,这在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。尽管有李富春的电报预告于前,当真正接到如此直白露骨的电报,毛泽东还是感到惊诧。毛泽东没有回电。
7月10日,张国焘的电报又来了。电报说——现毛儿盖开始战斗,胡敌测明我们企图,……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,反对右倾。
拿手中的兵力做筹码,拿前方战事做条件,张国焘开始赤裸裸地“逼宫”!毛泽东心想,看样子,不给点啥,张国焘是不会买中央的账的。
到达芦花的毛泽东,一边电令张国焘迅速北上,一边无奈地召集张闻天等人商讨,给张国焘什么“官”才好。毛泽东知道张国焘是想当军委主席,但朱德是现任军委主席,张国焘无法取代,可要是当副主席,和周恩来、王稼祥平起平坐,估计他也不甘心。
张闻天就说——那干脆把我的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!
毛泽东说——不行!张国焘要的是军权,给他当总书记,他说不定还不满意。但真让他坐了这个宝座,可又麻烦了。
事后证明,不给他总书记还是对的。如果张国焘担任了总书记,后面搞分裂时,张闻天和毛泽东等人,就失去了斗争的合法性。
经过反复商讨权衡,毛泽东说——让他当总政委吧。
这样既考虑到张国焘的要求,又没有让他完全把握军权。时任总政委的周恩来正发着高烧,征求意见时,周恩来毫不犹豫地让出了位置。
7月18日,中央开会讨论时,陈昌浩的电报飞来,替张国焘发声,明确提出让张国焘任军委主席。毛泽东没理这个电报,把提前商定的方案提交大会讨论。通过后,看张国焘的反应。
张国焘脸皮再厚也不好意自己提出当军委主席,只好来电表示“基本同意”,但又提出增补中央委员。毛泽东不再退让,回答——提拔干部是需要的,可是在目前形势下,中央不需要集中很多干部,因为部队更需要干部。张国焘没再说什么,较量告一段落。
在毛泽东看来,组织问题总算解决了,但是张国焘却不满足,还是压着部队行动迟缓。
攻占松潘必须先拿下毛儿盖,红军的先头部队在7月10日就已经攻占毛儿盖,但是由于后续部队没有跟上。胡宗南部队已经趁此机会,完成了松潘一线的防御阻击部署,攻打松潘已不可能。
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!这造成红军不得不取道被当地人视为死亡之地的松潘大草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红军一、二、四方面军在过草地时,非战斗减员16000多人。
毛泽东对失去战机而痛心疾首!难的是,面对拥兵自重的张国焘,毛泽东还必须保持最大克制。
8月4日,毛泽东、张国焘聚集沙窝,研究红军下步方向,以《夏洮战役计划》作为《松潘战役计划》的补救。大会其实是对张国焘贻误军机的一次批评,但张国焘百般狡辩,仍然揪住组织问题不放。
毛泽东拒绝了张国焘提出的,增补红四方面军九名干部进入中央政治局的无理要求,当时中央政治局一共才八个人。
艰苦的“谈判”拖了两天,到第三天凌晨三点,才最终达成一致,增补陈昌浩、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,徐向前、陈昌浩、周纯全为中央委员,何畏、李先念、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。
除了共产国际,毛泽东从来没有在思想工作上,感受过如此强大的阻力。张国焘的咄咄逼人,让毛泽东深感不安,他预感到张国焘另有所图,不得不处处小心。因此,会上他建议恢复了红一方面军建制,由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为未来留了一手。
由于张国焘不愿意与中央合兵,红军不得不再次混编,分成左、右两路军。
左路军有二十个团的兵力,由朱德和张国焘率领,向阿坝方向开进;右路军有十二个团的兵力,由毛泽东、徐向前、陈昌浩率领,向班佑方向开进。
张国焘率领三分之二的人马,离开了沙窝。毛泽东看着他背影,心中百味杂陈。
毛泽东一向主张集中优势兵力,歼灭敌人有生力量,最厌恶的就是没有战略意义的分兵,比如现在的左右两路。红军不能集中兵力,战斗力肯定打折扣。而张国焘能不能真心执行《夏洮战役计划》,还是两说呢!
更扎心的是,和张国焘一起离开毛泽东的,还有朱德。
朱毛不分,已经磨合相当默契的、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和朱德,对彼此都至关重要。朱德的离开,让毛泽东感到扯心扯肝的痛,也为前途未卜的红军又蒙上一层阴影。
屋漏偏遇连阴雨。刚刚目送走了朱德,毛泽东又收到卫生员慌里慌张送来的消息——周恩来病危!